跳转到内容

俄罗斯藏契丹大字手抄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Nova N 176手抄本第9页

俄罗斯藏契丹大字手抄本Nova N 176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写本研究所(IOM)所藏的一份未破译手抄本。这份出处不明的手抄本于1954年收入馆藏,之后50多年都没人辨识出它是用何种文字书写。直到2010年,IOM研究员维亚切斯拉夫·扎伊采夫(Viacheslav Zaytsev)才证明上面的文字是契丹大字,是10–12世纪契丹人所操的契丹语的两套文字系统之一。[1][2]


说明[编辑]

该手稿保存在IOM的Nova中国手稿库中(编号N 176[a],库存编号1055),包含9叠缝在一起的纸、散开的1叠纸、7折散开的对开本,共计127页,以及一个印有契丹文的布套[b]。手抄本被装在一个伊斯兰风格的棕色皮革封面中,不知这皮革封面是否是原始的封装之一。[4]

  • 1叠:6对开纸(1–12页)
  • 2叠:6对开纸(13–24页)
  • 3叠:6对开纸(25–36页)
  • 4叠: 5对开纸(37–46页)
  • 5叠: 6对开纸(47–58页)
  • 6叠: 6对开纸(59–70页)
  • 7叠: 5对开纸(71–80页)
  • 8叠: 6对开纸(81–92页)
  • 9叠: 6对开纸(93–104页)
  • 散叠:4½对开纸(105–113页),112页和113页间缺一页
  • 7散对开纸(14页,分开编号)

手稿每页都有六条竖线,每列都有17至26个墨水字迹手写字符。手稿大部分内容似为同一人所写。[5]:133

历史[编辑]

该手稿已知最早的保存机构是苏联科学院吉尔吉斯分院语言、文学和历史研究所。1954年或更早的某时,手稿被送往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IOS)进行鉴定和破译。1954年11月,手稿又被送往列宁格勒的IOS东方手稿部(后更名为IOM),并一直留到今天。[6]:130

手稿发现地暂不明。吉尔吉斯斯坦位于西辽的统治范围内,且西辽人仍在用契丹文,因此扎伊采夫推测手稿可能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某处西辽遗址,在西辽时(1124–1218)写成,而不太可能是辽朝灭亡后,逃亡的契丹人带到吉尔吉斯斯坦的物件。扎伊采夫指出,手稿有可能是1953–1954年间对碎叶城遗址(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阿克别西姆)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的。[7]:147–148


该手稿在IOM藏品中被编入女真语手稿组,能检验手稿的少数学者的共识是,它可能是女真文写成的。[8]:130–131虽然该手稿可能十分重要,但直到2010年,扎伊采夫才在IOM科学年会上发表了相关研究,介绍了他对该手稿所用的语言文字的初步发现。[1]

内容[编辑]

2015年,扎伊采夫提出该手稿可分为多个抄写员写就的8份文本,最大的一份是自称“大中央胡里只(*hulʤi)契丹国可汗录”的历史文献。他认为这跟中国史料中提到的失传的辽朝文献相合。[9]目前,该手稿大部尚未被破译,其他文本内容的大意也不甚清楚。与已知的契丹大字碑刻铭文相比较,该手稿在词汇上有着很大不同。[10]

破译[编辑]

解读这份手稿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不仅契丹大字尚未被破译,手稿中的文字还是以前所未见的手写体书写的,难以与已破译铭文中的字符互相对应。[11]:146迄今为止,只有一些独用的字符(如“国”“帝”之类),以及两段与已破译契丹大字碑文相对应的文本得到了破译。扎伊采夫确定了第9页第5列末的8个字符表示“重熙十四年(辽兴宗年号,1045)二月”;同一页第6列开始的7个字符表示“大中央[?]契丹国”。[c][14]:143–146表示“大中央[?]契丹国”的字与1087年所刻《永寧郡公主墓志》上的前七个字完全相同。[15]:162年号“重熙”在各种契丹大字碑文中都有对应。这表明,手稿的年代晚于1045年。[14]

第一行:契丹大字“重熙十四年二月”;
第二行:对应汉字
第一行:契丹大字“大中央[?]契丹国”;
第二行:对应汉字

重要性[编辑]

目前已知的以契丹文写就的铭文数量还算多,但尚未发现任何契丹文书籍,也没有对契丹语词汇的汉语释义,这使得破译契丹文的工作举步维艰。直到目前,唯一已知的不是写在文物、石碑上而是见诸经典的契丹文仅有5个字,是1058年被派到辽朝担任使者的王易记下的,明初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记载,这才有幸流传至今。[16]:169–1702002年,柏林-勃兰登堡科学与人文学院的收藏中,发现了一片记有7个契丹大字及对应的回鹘字母注释的契丹手稿残片。[17]Nova N 176是已知唯一的以契丹文书写的流传至今的完整手稿文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0]

手稿约有1.5万字(20字×6列×127页),大致相当于已知的契丹大字铭文字数(吴英喆与杨虎嫩估测为1.5万字)。[18]:136–137

另见[编辑]

注释[编辑]

  1. ^ 俄语中фонд «Nova», шифр Н 176.
  2. ^ 页的背面大都空白。每个叠由6对开纸组成,排列成三对,相邻页的空白面相对。手抄本每页都被IOM按顺序编号,但大多数页只有前页有字。[3]:131
  3. ^ 第4、5个字符对应的契丹语单词及发音不明。康丹总结了不同学者的理论,认为与这两个字符对应的契丹小字可能是*hulus“州”、*hala~*kara“黑”、*hus“强”或是未见于辽朝契丹文的新造字。他将这段文字的契丹小字转写为<GREAT t.iau.dû xu.rả qid.i gúr>。[12]:162–165乌拉熙春则认为,此处的契丹词应是*hulʤi,与蒙古语“国、民”同源。[13]:144

参考[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