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佛教大雄中學

坐标22°20′24″N 114°09′29″E / 22.340108°N 114.158085°E / 22.340108; 114.15808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教大雄中學
Buddhist Tai Hung College
其它名称BTHC
类型資助學校、男女校
宗教背景佛教
隶属香港佛教聯合會
创办日期1969年
学区深水埗區
校監釋衍空法師
校長招康明先生
年级6級
校訓明智顯悲
分院明社(Brillianoe House)、智社 (Talent House)、顯社(Honour House)、德社(Courtesy House)
学校网址www.bthc.edu.hk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地图
佛教大雄中學南面及後門
佛教大雄中學長發街校門
遠眺佛教大雄中學

佛教大雄中學(英語:Buddhist Tai Hung College,簡稱BTHC)是位於香港九龍長沙灣蘇屋邨長發街38號的一所津貼中學,鄰近明愛醫院,創立於1969年,為香港佛教聯合會創辦的第二所中學。位於長發街38號。現任校長為招康明校長。

校政管理[编辑]

歷任校監[编辑]

歷任校長[编辑]

  • 吳廣源先生[1](1969年至1970年,任內逝世)
  • 區高倩蘭女士(署理,1970年至1971年)
  • 黃義華先生(1971年至1981年)
  • 胡文勇先生[註 1](1981年至2004年)
  • 蘇曼雲女士(2004年至2008年)
  • 何婉瑩女士(2008年至2018年)
  • 招康明先生(2018年至今)

學校資料簡介[编辑]

學校資料[编辑]

1969年,香港佛教聯合會開辦第二所中學,並命名為「佛教大雄中學」。該校位於深水埗蘇屋邨長發街38號,校舍佔地約5000平方米,樓高6層,1969年1月邀得時任教育司簡乃傑主持校舍奠基禮[2]。學校共有28間一般課室、4間實驗室與地理室、音樂室、視覺藝術室、多媒體學習中心以及電腦室各一間。此外,該校亦有圖書館及閱讀室。經過校園擴建工程後,增設了一個學生活動中心、輔導室、聚言室與暢談室、學生會辦事處、領袖生室和家長教師會辦事處等;另外,又有讓學生進行課餘研習的數學閣及與外籍老師交流的英語閣。校內設有的「妙真花圃」主要讓學生在午飯時間或課餘時間作才藝表演活動之用。而靈修室「覺醒軒」是為了教師以及學生禪修而設。至於電腦設施方面,學校各課室均有網絡接點、投影機、實物投影機及多媒體電腦,教員室內亦附設教學軟件製作中心;多媒體學習中心設備齊全,供學生上課及課後使用;圖書館內亦設有十台電腦供學生使用;師生亦可在「創科天地」使用不同的科技設施進行教學和研究,並展示豐碩的學習成果,藉此培養學生的創造、協作和解難能力,使他們具備創新思維。在體育設施方面,還有籃球場、排球場、健身室及有蓋操場。學校的校園電視台,能讓學生發揮創意,展示才能。學校的「禪修室」及於全校推行禪修課程。

佛教大雄中學的中一至中六每級均有四班,全校學生超過九百人。自2016年至2017年教學年度開始,該校的中一至中三級各有兩班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中國語文、普通話、佛學、中史、綜合人文學科除外),其餘各班以母語授課(數學、科學科除外)。初中學生除修讀一般基礎課程外,也有研習普通話、綜合人文及電腦認知等科目,旨在發掘學生對不同學科的潛能。高中學生按能力及興趣選科,為未來人生路向奠下基石。

學校以校本為務,注重學生的學術及品德教育。學校宗教事務組、學術組、訓導組、輔導組、升學及就業輔導組、課外活動組、社會服務組和公民教育、德育及環境教育組,與家長一起攜手,讓學生為達致「完善自我」及成就「開拓自我」而精進不懈。

校訓釋義[编辑]

明智顯悲

啟發智慧光明 培養正知正見 顯揚大悲拔苦 成就自利利他

  • 「明」有顯明、啟發和破除黑暗的意思。佛教認為每一個眾生,每一個同學,都有與佛陀等同的智慧,但是因為被「無明愚癡」的煩惱所障蔽,而致不能顯露。
  • 「智」即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建築在正知正見之上,也就是對因果法則和緣起道理的正確了解。當一個人能明白因果法則,他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判斷「是非黑白」,當他能明白緣起道理,他便懂得珍惜因緣和權衡事物的「取捨輕重」。學校的責任,就是以聞、思、修(學習、反思和實踐)的方法,啟發同學本有的智慧,令之明顯和發揮光明,而同學則應珍惜自己,珍惜因緣,用心學習以能掌握智慧的鑰匙。
  • 「顯」就是顯露和指出的意思。一般世人都是自私自利,不識互相尊重、和諧與及合作的重要和好處。佛陀指出,凡事都要因緣和合才能成就;不和合,就無力量、分散乃至壞滅。所以應該學習聆聽和了解別人的感受和見解,更要明白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有溝通、關懷和諒解。
  • 「悲」就是拔除他人痛苦的心願,而佛教講的慈悲心,是應該建築在「親同感受」和「不分你我」的見解上。當能顯揚和發揮大悲拔苦的精神,就會明白到自私自利的禍害,與及和諧和互相關懷的好處。

總結,「明智」就是自利,「顯悲」就是利他,若能做到「明智顯悲」,就是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薩行了。

校徽釋義[编辑]

「卍」是古代的一種吉祥徽號。有釋為「德」字。亦有譯為「萬」,就是萬德匯聚的意思。後來被佛教廣泛採用,作為吉祥如意的象徵。

「輪」,是古印度的一種武器。而「法輪」是指所說的教法圓滿無缺,有「輪」一般的威力,能夠滅除煩惱,乃至摧毀一切不正確的見解。

抱負及使命[编辑]

學校抱負[编辑]

學校本着佛陀精神,秉承校訓「明智顯悲」,提供優質教育,培育人才。

學校使命[编辑]

學校多年來致力培育學生在品德、學術、體能、合群、審美各方面的均衡發展,強調學生肩負責任,訓練學生自主自學,鍛煉學生克己謙和,要求學生本著佛陀的慈悲願力,貢獻社會,服務人群,實踐校訓「明智顯悲」的精神。期望學生學業精勤和品德完備,挑起大樑,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以至為世界作出貢獻。

班級結構[编辑]

  • 學校中一至中六採用平衡班制,每級四班,總數24班
  • 中一:1A、1B、1C、1D
  • 中二:2A、2B、2C、2D
  • 中三:3A、3B、3C、3D
  • 中四:4A、4B、4C、4D
  • 中五:5A、5B、5C、5D
  • 中六:6A、6B、6C、6D

學校科目[编辑]

  • 中四至中六按班別以中文/英文授課的科目:生物經濟

辦學宗旨[编辑]

教導學生淳樸篤實,謙和克己,學思奮進,自主自強,愛護關懷。

學校團隊[编辑]

  • 訓導組
  • 輔導組
  • 升學及就業輔導組
  • 課外活動組
  • 資訊科技組
  • 學術組
  • 公民教育,德育及環境教育組
  • 服務團
  • 宗教事務組

制服團隊[编辑]

知名/傑出校友[编辑]

教育界[编辑]

商界及傳媒界[编辑]

醫學界[编辑]

  • 吳 奎(1980年中七):明愛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及部門主管
  • 周倩明(1982年中七):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香港衛生署輻射委員會和人體器官移植委員會的成員, 香港防癌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及《香港放射科雜誌》的副主編

公共事業及司法界[编辑]

演藝及文化界[编辑]

  • 周啓生(1977年中三):香港男歌手
  • 周小君(1977年中五):香港女歌手
  • 黄易(1971年中五):香港已故著名小說作家
  • 周冠威(1996年中五):香港電影導演
  • 歐天勇:香港藝穗青年協會創辦人兼藝術總監

其他界別[编辑]

  • 鄭浩基(1991年中五):1991年9優狀元
  • 楊錫豪(1985年中七):香港小童群益會服務總監,1983年9優狀元。
  • 蕭美娟(1984年中六):國際培幼會總幹事、前樂施會籌款及傳訊總監
  • 董志發(1975年中七):鄰舍輔導會總幹事
  • 李傑輝:香港龍舟代表隊成員
  • 范富信:香港龍舟代表隊成員

注釋[编辑]

  1. ^ 現為佛教大雄中學的獨立校董。

外部連結[编辑]

  1. ^ 1.0 1.1 佛教大雄中學招生廣告. 華僑日報: 14. 1969-08-08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2. ^ 大雄中學莫基. 華僑日報. 1969-01-15: 11 [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