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关帝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临汾关帝庙
临汾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临汾市尧都区
分类古建筑
时代
认定时间2004年5月

临汾关帝庙,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二招巷内。

临汾关帝庙为平阳府级关帝庙,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毁于大地震,知府王辅重修前殿,康熙四十六年知府刘棨建正殿并后寝殿。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纵火焚毁临汾城隍庙、关帝庙。清咸丰五年七月初六关帝庙破土开工,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建临汾关帝庙[2],光绪二年(1877)于关帝庙门前东西两侧各建一座石牌楼。

临汾关帝庙原占地25560㎡,现有面积为11431㎡,仅次于解州关帝庙(22000㎡),是山西省第二大关帝庙。临汾关帝庙与铁佛寺临汾城墙大中楼尧庙均为府城的主要地理坐标。临汾关帝庙的南北中轴线长达360余米,依次为照壁、端门、雉门、午门(戏台),后为大殿、穿堂、后殿、春秋楼。[3]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国共两党在临汾创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革命大学,校址设在临汾关帝庙,阎锡山任校长。1938年,日军进攻临汾,民大迁至吉县的南村坡。日军占领期间,拆除了关帝庙前两座石牌楼。

1948年5月17日解放军攻占临汾以后,临汾关帝庙一直由第二招待所占用。现在仅存崇宁殿、春秋楼。古戏台改建成临汾大礼堂,成为群众听蒲剧、看电影的文化休闲场所。

临汾关帝庙现仅存三座建筑,飞檐琉璃瓦、木雕、彩绘完好无损。2004年5月公布为临汾市文物保护单位

  • 影壁,四龙琉璃影壁,原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红卫路,1980年代拓宽红卫路,将其搬迁至临汾鼓楼北大街与古城路交叉口东南。
  • 崇宁殿:体量巨大,面阔七间、23.6米,进深六间、18.9米,歇山顶。
  • 春秋楼:于2016年落架大修

此后,打造临汾关帝庙景区,增修钟鼓楼,恢复清代关帝庙规模。2023年6月14日,临汾市举行关帝庙“文物认领认养”签约仪式。[4]

参考文献[编辑]

  1. ^ 民国《临汾县志》
  2. ^ 《重建关帝庙记》碑
  3. ^ 崔毅翔:临汾关帝庙沿革考证,2022-05-21
  4. ^ 临汾市举行关帝庙认领认养签约仪式 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