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熱河省 (中華民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熱河省政府主席
熱河省
 中華民國的省
1928年—1948年

  中華民國熱河省法理位置
首府承德縣
面积 
• 
179,982平方公里(69,491平方英里)
人口 
• 
6106974
歷史
歷史 
• 成立
1928年
• 废除
1948年
前身
继承
熱河特別區
熱河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

熱河省,簡稱,省會承德市,是中華民國的省份之一,也是东北四省之一。民國3年(1914年)1月,設熱河特別區。民國17年(1928年)9月,明令改制為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於1955年7月30日廢省。位於目前河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交界地帶。

名稱

[编辑]

熱河蒙古语ᠬᠠᠯᠠᠭᠤᠨ
ᠭᠣᠣᠯ
西里尔字母Халуун гол)为清代地名,名稱源自承德避暑山莊內的溫泉,溫泉水流入武烈河後,武烈河下游在承德市內的部分,在當地冬季寒冷的氣候下也不結冰,蒸汽蒸騰,所以被稱為熱河

地理

[编辑]

熱河中西部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東部是平坦寬闊的臺地,全省主要為遼河流域,以西遼河為主,南方還有灤河,東南方有大淩河小淩河臺地河谷丘陵錯綜。

管轄範圍

[编辑]
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的熱河省地圖

1928年9月建省时辖:热河道和承德、丰宁、滦平、隆化、围场、平泉、赤峰、朝阳、凌源、绥东、阜新、建平林西经棚开鲁等15个县及鲁北林东天山3个设置局。

全省轄境約相當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全境、通遼市大部(科爾沁區以西),遼寧省義縣錦州市以北,彰武縣以西區域,河北省承德市大部。民國十七年據輿地學社調查,全省面積約14萬7,500平方公里。而據民國二十三年《中華民國新地圖》記載為17萬3,960平方公里。民國三十六年,全省面積為17萬9,982.05平方公里。東接遼寧省遼北省,西界察哈爾省,南接河北省

人口

[编辑]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上半年統計為610萬9,866人,下半年統計為619萬6,974人。

歷史

[编辑]

民國初年,熱河地區仍為清廷管轄範圍,以熱河都統管轄熱河地區滿、蒙各族事務,各縣民政則由直隸省兼轄。民國三年(1914年)1月,北洋政府設立熱河特別區[1],脫離直隸省直屬於民國政府。同年7月,成立熱河道。所轄區域包括原直隸熱河都統管轄的14個縣,另外將內蒙古卓索圖盟的7個旗、昭烏達盟的12個旗併入。

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17日國民政府正式公佈將熱河改為,屬於關外東北四省之一。轄15縣和卓索圖盟、昭烏達盟的共20個旗,省會設在承德縣(現承德市)。由奉系軍閥湯玉麟擔任熱河省主席。

日本關東軍攻佔東三省後,為割斷當地抗日部隊與關內的聯繫,擴大並鞏固滿洲國的疆界,進而蠶食華北,決定攻佔熱河、古北口以東的長城一線,伺機進佔冀東。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熱河省被日滿聯軍佔領,劃入滿洲國,成為其熱河省。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9月在重庆恢复已经不存在12年的热河省政府。中共控制熱河省全境,國軍由山海關沿北寧線強行北上,一路打到東北的錦州、錦西,並於12月下旬進一步攻克北鎮、黑山、義縣、阜新等地,控制河北與瀋陽之間的鐵路線,隨後,杜聿明下令第十三軍由阜新沿鐵路向西進攻朝陽和熱河。於1946年1月上旬攻克熱河的北票、朝陽、葉柏壽、建平、凌源、平泉等地。在馬歇爾的調停下,國共雙方下達1月停戰令。6月26日停戰有效期剛過,內戰開始爆發,8月,國軍控制承德。

國民政府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重新劃定熱河省區域,大致恢復以前的行政區劃。增設寧城縣淩南縣魯北縣、天山縣4縣,至此,熱河省轄20縣20旗。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13日至6月25日,中共華北軍區發動冀熱察戰役,向熱河西部、河北東部挺進,在河北、熱河、察哈爾三省邊界地區及平漢路北段展開運動戰,牽制國軍從華北抽兵增援東北。期間,華北解放軍大量击败國軍,攻克多處城鎮,並在東北野戰軍的配合下切斷平承路、截斷北寧路,對承德形成包圍態勢。11月初,傅作義放棄承德。11月12日,中共進駐省會承德,国民政府的熱河省政府行政機構完全瓦解。

行政區劃

[编辑]

省會

[编辑]

均治承德縣(今河北省承德市區)。

道制

[编辑]

民國二年(1913年),國務院擬設朝陽、赤峰二道,以朝陽道轄朝陽、阜新、建平、綏東4縣,赤峰道轄赤峰、開魯、林西、圍場4縣,但熱河都統未行呈報,因此二道實際並未設立。民國三年(1914年)7月,置熱河道,並任命道尹。民國十七年(1928年)初,隨著北洋政府的垮臺,道制自然撤銷。

熱河道
民國三年(1914年)7月置,道尹為邊要缺,一等,駐承德縣(今承德市)。轄承德、灤平、豐寧、隆化、平泉、淩源、朝陽、阜新、建平、綏東、赤峰、開魯、林西、圍場等14縣及經棚1設治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

縣、市、設治局

[编辑]

民國三年(1914年)1月,設立熱河特別區,轄14縣1設治局。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改置熱河省後,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以前轄有15縣,5設治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國民政府重新劃定熱河省區域,全省轄有20縣20旗:

熱河省
行政督察區及盟部 專署駐地 代碼 縣等級 縣市局 駐地(2023年4月) 北洋時期 沿革
省直轄地區 25001 一等 承德縣 熱河(今河北省承德市市區) 熱河道(駐地) 熱河省會。清代為承德府,民國2年(1913年)2月改制縣。
25002 三等 灤平縣 喀喇河屯(今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西南灤河鎮 熱河道
25003 二等 平泉縣 八溝(今河北省平泉市西南平泉鎮 熱河道 清代為平泉州,民國2年(1913年)2月改制縣。滿洲國時期裁撤併入青龍縣、喀喇沁中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縣制。
25004 三等 隆化縣 唐三營(今河北省隆化縣唐三營鎮 熱河道
25005 三等 豐寧縣 四旗(今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鎮 熱河道
25006 二等 凌源縣 塔子溝(今遼寧省凌源市駐地北街街道 熱河道 清代為建昌縣,因與江西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擬改名塔溝縣[2],以縣治塔子溝命名,後以縣地處大淩河之源命名。滿洲國時期與凌南縣合併為建昌縣,民國29年(1940年)裁撤併入喀喇沁左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縣制。
25007 一等 朝陽縣 三座塔(今遼寧省朝陽市城區) 熱河道 清代為朝陽府直轄地,民國2年(1913年)2月改制縣。滿洲國時期裁撤併入吐默特右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縣制。
25008 二等 阜新縣 水泉(今遼寧省阜新市城區) 熱河道 滿洲國時期裁縣併入土默特左旗,並析原阜新縣城區置阜新市。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縣制。
25009 二等 建平縣 新丘(今遼寧省建平縣建平鎮 熱河道 滿洲國時期裁撤併入喀喇沁右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縣制。
25010 三等 綏東縣 八仙筒(今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西北八仙筒鎮 熱河道 滿洲國康德元年(1934年),撤銷併入奈曼、庫倫二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
25011 一等 赤峰縣
Ulaɣanqada
烏蘭哈達(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城區) 熱河道 清代為赤峰直隸州,民國2年(1913年)2月改制縣。滿洲國時期裁撤併入翁牛特右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縣制。
25012 二等 開魯縣 開魯(今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駐地開魯鎮 熱河道
25013 三等 林西縣 林西(今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駐地林西鎮 熱河道
25014 二等 圍場縣 克勒溝(今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克勒溝鎮
錐子山鎮(今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駐地圍場鎮
熱河道 清代為圍場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制縣。
25015 三等 經棚縣 經棚 (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駐地經棚鎮 熱河道 民國2年(1913年)(一說民國3年(1914年)7月)由舊直隸省多倫直隸廳白岔司改置經棚設治局[3],民國3年(1914年)11月30日縣制實施[4]。 滿洲國時期裁撤併入克什克騰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
25016 三等 林東縣 貝子廟(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駐地林東鎮 熱河道 民國14年(1925年)9月分巴林左右兩旗地析置林東設治局,1932年8月縣制實施[5]。滿洲國時期裁撤併入巴林左翼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
25017 三等 寧城縣 小城子(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西北小城子鎮 (熱河道) 民國20年(1931年)2月由平泉縣北部四、五、六3區及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析置大寧設治局,1931年12月易名寧城設治局[6],滿洲國時期裁撤併入喀喇沁中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縣制,民國36年(1947年)5月改縣[7]。。
25018 二等 凌南縣 牛營子(今遼寧省建昌縣牤牛營子鄉 (熱河道) 民國20年(1931年)2月10日由朝陽、凌源2縣析置凌南設治局[8],民國22年(1933)年3月2日,日本佔領凌南,在建昌鎮成立凌南地方維持會,並裁撤凌南設治局。8月撤銷維持會,恢復設治局,9月縣制實施。1937年與凌源縣合併為建昌縣,民國29年(1940年)裁撤併入喀喇沁左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縣制。
25019 三等 天山縣 昆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西北坤都鎮
查干浩套(今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駐地天山鎮
熱河道 民國15年(1926年)7月析阿魯科爾沁旗置天山設治局[9]。滿洲國時期裁撤併入阿魯科爾沁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設治局建制。民國36年(1947年)5月縣制實施[7]
25020 三等 魯北縣 北平鎮(今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駐地魯北鎮 熱河道 民國13年(1924年)2月析開鲁縣置魯北設治局[9]。滿洲國時期裁撤併入扎魯特左旗、右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設治局建制,民國36年(1947年)5月縣制實施[7]
昭烏達盟
Juu Uda
25101 不適用 巴林左翼旗
Baγarin ǰegün qosiγu
林東(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駐地林東鎮 熱河道
25102 不適用 巴林右翼旗
Baγarin baraγun qosiγu
大板上(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駐地巴彥琥碩鎮 熱河道
25103 不適用 奈曼旗
Naiman qosiγu
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駐地大沁他拉鎮 熱河道
25104 不適用 敖汗左翼旗
Auqan ǰegün qosiγu
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駐地新惠鎮 熱河道
25105 不適用 敖汗右翼旗
Auqan baraγun qosiγu
四道灣子(今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西北四道灣子鎮 熱河道
25106 不適用 敖汗南旗 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東北上敖套海附近 熱河道 民國十一年(1922年)析敖漢左旗置。
25107 不適用 翁牛特左翼旗
Ongniγud ǰegün qosiγu
西王府(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牛家營子) 熱河道
25108 不適用 翁牛特右翼旗
Ongniγud baraγun qosiγu
巴彥呼舒(今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駐地烏丹鎮東北) 熱河道
25109 不適用 阿魯科爾沁旗
Aru qorčin qosiγu
昆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西北坤都鎮 熱河道
25110 不適用 喀爾喀左翼旗
Xalxa ǰegün qosiγu
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東朝古台蘇木 熱河道
25111 不適用 札魯特左翼旗
J̌arud ǰegün qosiγu
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 熱河道 滿洲國時期與札魯特右翼旗合併為札魯特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
25112 不適用 札魯特右翼旗
J̌arud baraγun qosiγu
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駐地魯北鎮 熱河道 滿洲國時期與札魯特左翼旗合併為札魯特旗。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恢復。
25113 不適用 克什克騰旗
Kesigten qosiγu
經棚(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駐地經棚鎮 熱河道
卓索圖盟
Josutu
25201 不適用 喀喇沁左翼旗
Qaračin ǰegün qosiγu
公營子(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南公營子鎮 熱河道 俗稱南公旗
25202 不適用 喀喇沁中旗
Qaračin dumdadu qosiγu
大城子(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西北大城子鎮 熱河道 俗稱馬公旗
25203 不適用 喀喇沁右翼旗
Qaračin baraγun qosiγu
喀喇沁王府(今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西南王爺府鎮 熱河道 俗稱王旗
25204 不適用 土默特左翼旗
Tümed ǰegün qosiγu
蒙古營(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西王府鎮 熱河道 俗稱蒙古真旗
25205 不適用 土默特中旗
Tümed dumdadu qosiγu
熱河道 北票街(今遼寧省北票市
25206 不適用 土默特右翼旗
Tümed baraγun qosiγu
熱河道 黑城子(今遼寧省北票市東北黑城子鎮
25207 不適用 唐古特喀爾喀旗 熱河道 唐圖哈拉哈王府(今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西南格爾林蘇木)
25208 不適用 錫埒圖庫倫旗 庫倫(今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駐地庫倫鎮 熱河道 俗稱小庫倫旗
其他 不適用 不適用 全寧縣 烏丹城(今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駐地烏丹鎮 (熱河道) 民國二十年(1931年)析赤峰縣地置全寧設治局[10],同年改置為縣。次年裁撤[11]

行政區劃年表

[编辑]
熱河省行政區劃年表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西元 民國紀元 其他 行政區劃變更
1914年 民國3年 15
  • 直隸省承德縣來隸(1月)
  • 直隸省灤平縣來隸(1月)
  • 直隸省平泉縣來隸(1月)
  • 直隸省隆化縣來隸(1月)
  • 直隸省豐寧縣來隸(1月)
  • 直隸省建昌縣來隸(1月)
  • 直隸省朝陽縣來隸(1月)
  • 直隸省阜新縣來隸(1月)
  • 直隸省建平縣來隸(1月)
  • 直隸省綏東縣來隸(1月)
  • 直隸省赤峰縣來隸(1月)
  • 直隸省開魯縣來隸(1月)
  • 直隸省林西縣來隸(1月)
  • 直隸省圍場縣來隸(1月)
  • 析直隸省多倫直隸廳置經棚設治局(7月)
  • 改經棚設治局為經棚縣(11月)
1915年 民國4年 15
1916年 民國5年 15
1917年 民國6年 15
1918年 民國7年 15
1919年 民國8年 15
1920年 民國9年 15
1921年 民國10年 15
1922年 民國11年 15
1923年 民國12年 15
1924年 民國13年 15 1
  • 析開魯置魯北設治局(2月)
1925年 民國14年 15 2
  • 析巴林左、右二旗置林東設治局(9月)
1926年 民國15年 15 3
  • 析阿魯科爾沁旗置天山設治局(7月)
1927年 民國16年 15 3
1927年 民國16年 15 3
1928年 民國17年 15 3
1929年 民國18年 15 3
1930年 民國19年 15 3
1931年 民國20年 15 6
  • 析平泉縣、喀喇沁中、右二旗置寧城設治局(2月)
  • 析朝陽、凌源二縣置凌南設治局(2月)
  • 析赤峰縣置全寧設治局(?月)
1932年 民國21年 16 4
  • 改林東設治局為林東縣(8月)
  • 撤全寧設治局(?月)
1933年 民國22年 16 4
1934年 民國23年 16 4
1935年 民國24年 16 4
1936年 民國25年 16 4
1937年 民國26年 16 4
1938年 民國27年 16 4
1939年 民國28年 16 4
1940年 民國29年 16 4
1941年 民國30年 16 4
1942年 民國31年 16 4
1943年 民國32年 16 4
1944年 民國33年 16 4
1945年 民國34年 17 3
  • 改凌源設治局為凌源縣(?月)
1946年 民國35年 17 3
1947年 民國36年 20
  • 改寧城設治局為寧城縣(5月)
  • 改天山設治局為天山縣(5月)
  • 改魯北設治局為魯北縣(5月)
1948年 民國37年 20
1949年 民國38年 20

政府

[编辑]

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

[编辑]
熱河都統

國民政府時期(1928-1948)

[编辑]
熱河省政府主席
  • 湯玉麟(1928年12月-1933年3月)
  • 繆澄流(1940年5月3日-1941年12月)
  • 劉多荃(1941年12月9日-1948年2月)
  • 范漢傑(1948年2月18日-1948年6月)省民政厅厅长于国桢代理
  • 孫渡(1948年6月22日-1948年11月)

参見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內務部職方司第一科:《全國行政區劃表》,民國三年,第136頁。
  2. ^ 《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3. ^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卷下,第59頁。
  4. ^ 《政府公報》第972號,民國3年12月3日,第32冊,第442頁。
  5. ^ 《國民政府公報》洛字第21號,民國21年9月30日,第90頁。
  6. ^ 《寧城縣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4頁。又,呂式斌:《今縣釋名》卷4,第2頁。參見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附錄,第74頁。
  7. ^ 7.0 7.1 7.2 《國民政府公報》第2839號,民國36年5月31日,第5頁。
  8. ^ 呂式斌:《今縣釋名》卷4,第2頁。
  9. ^ 9.0 9.1 吳承湜:《近六十年全國郡縣增建志要》附錄,第74頁。
  10. ^ 呂式斌:《今縣釋名》卷4,1931年,第2頁。
  11. ^ 《赤峰市志》,第180頁。
前任:
中華民國 熱河特別區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一級行政區
1928年-1948年
繼任:
滿洲國 熱河省
1933年-1945年
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 熱河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