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桐城張氏世系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桐城張氏

桐城張氏家族,最早可上溯至明朝隆慶二年進士,後官至從三品的陝西布政使司右參政的張淳,其後家族也在明代歷任高位,到了清代張英以後,桐城張氏一共出了13位清代進士,12位翰林官員,昭槤的《嘯亭雜錄》中便記載了劉統勳彈劾張廷玉家族的勢力之大:「大學士張廷玉歷事三朝,遭逢極盛,然而晚節當慎,責備恆多。臣竊聞輿論,動言桐城張、姚二姓,占卻半部縉紳,今張氏登仕版者,有張廷璐等十九人;姚氏與張氏世姻,仕宦者有姚孔振等十三人。雖二姓本系桐城大族,得官之由,或科目、薦舉、襲蔭、議敘,日增月益,以至於今,未便遽議裁汰。惟稍抑其升遷之路,使之戒飭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

介紹

[编辑]

兩朝顯赫

[编辑]

桐城張氏家族,最早可以追朔至明朝隆慶二年進士,後官至陝西布政使司右參政的張淳,而後傳到張英的叔父張秉貞時,其以浙江巡撫南明兵部尚書的身分,在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隨著南明監國、潞閔王朱常淓投降清朝,後在清代順治朝,歷任禮部儀制司郎中、通政參議、兵部左侍郎刑部尚書,後官至兵部尚書,後卒於任上,諡號僖和

六代翰林

[编辑]

張英以後,桐城張氏一共出了13位清代進士,12位翰林官員,而張英、張廷玉父子兩代為相,皆官拜大學士,恩遇甚隆,故有「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門第榮耀,世不多見」的美稱。清代陳康祺的《郎潛紀聞初筆》中就記載道:「桐城張氏六代翰林,為昭代所未有。太傅文端公英康熙丁未,子少詹事廷瓚乙未、文和公廷玉庚辰、禮侍廷璐戊戌、閣學廷豫雍正癸未,孫檢討若潭乾隆丙辰、閣學若靄雍正癸丑、閣學若澄乾隆乙丑、侍講若需丁丑,曾孫少詹事曾敞辛未,玄孫元宰嘉慶壬戌,來孫聰賢辛酉。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後列侍從,躋鼎貴,玉堂譜里,世系蟬聯,門閥之清華,殆可空前絕後已。」可見該家族於清代之盛況。

統計

[编辑]
清代桐城張氏出身表
名稱 人數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翰林院庶吉士 12 1 4 4 1 1 1
進士出身 1 4 5 1 1
舉人出身 0 0 4 3 2
生員出身 0 2 4 6 3

清代桐城張氏

[编辑]
進士出身舉人身分生員身分
受封爵位人物
文端公、太傅
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
張英
1637-1708
翰林侍讀學士
張廷瓚
1655-1702
三等勤宣文和伯、太保
領班軍機大臣
保和殿大學士
張廷玉
1672-1755
禮部左侍郎
張廷璐
1675-1745
贈翰林院檢討
張廷𤪌
貢生
工部左侍郎兼江蘇學政
張廷瑑
1681-1764
贈國子監助教
張廷瓘
恩貢生
贈奉政大夫
張若霖
附貢生
1673-1732
按察使
蒼梧鹽驛副使
張若霈
康熙戊子舉人
1681-1727
三等文僖
內閣學士
張若靄
1713-1746
內閣學士
張若澄
1722-1770
戶部員外郎
張若淑
正一品蔭生
1727-1760
勤恪公、太子少保
刑部尚書
管理三庫大臣
張若渟
1728-1802
都察院左都御史
張若溎
1703-1787
湖北巡撫
張若震
1696-1755
奉政大夫
翰林院侍講
張若需
1710-1753
翰林院檢討
張若潭
朝議大夫
張若泌
雍正乙卯舉人
贈朝議大夫
張若渠
雍正乙卯副榜
順天府北路廳同知
張若巖
制舉出身
國子監助教
張若霍
候選教諭
張曾啟
附貢生
1698-1749
四川屏山知縣
張曾敏
廩膳生
1714-1798
工部營繕司郎中
張曾政
貢生
1725-1763
戶部貴州司員外郎
張曾效
乾隆戊子舉人
1733-1807
甘肅試用縣丞
張曾詒
廩生
1741-1794
貴州貴西道道員
張曾敭
乾隆戊子解元
詹事府少詹事
張曾敞
1731-1777
浙江石門知縣
張曾攽
乾隆己卯舉人
張曾敟
監生
宿州訓導
張曾虔
廩貢生
貴州貴西道道員
張曾敭
乾隆戊子解元
翰林起居注主事
張元長
乾隆壬申舉人
1720-1774
候選教諭
張元亮
增貢生
1727-1761
廣東東莞知縣
張元泰
乾隆辛巳二甲36名
1728-1771
江蘇震澤縣丞
張元信
監生
1735-1786
山西偏關知縣
張元俊
監生
1747-1795
陝西富平知縣
張元弼
乾隆丙午舉人
1752-1799
張元弨
1761-1805

參考文獻

[编辑]
  • 《桐城張氏宗譜》
  • 《清史稿·列傳五十四》
  • 《清史稿·列傳七十五》
  • 《清實錄》
  • 《講筵四世詩鈔·傳》
  • 《桐城人物(大全)錄》
  • 《桐城續修縣志·道光七年本》
  • 《江南通志·四庫全書本·卷一百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