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崧
外观
(重定向自林痴仙)
林朝崧 | |
表記 | |
---|---|
漢字 | 林朝崧 |
白話字 | Lîm Tiâu-siong |
台語羅馬字 | Lîm Tiâu-siong |
号 | |
漢字 | 癡仙 |
白話字 | Chhi-sian |
台語羅馬字 | Tshi-sian |
表字 | |
漢字 | 俊堂 / 峻堂 |
白話字 | Chùn-tông |
台語羅馬字 | Tsùn-tông |
別號 | |
漢字 | 無悶道人 |
白話字 | Bû-būn tō-jîn |
台語羅馬字 | Bû-būn tō-jîn |
林朝崧(1875年—1915年),字俊堂,一字峻堂,號癡仙,又號無悶道人。臺灣府彰化縣(今臺中霧峰)人。詩人。清光绪時期秀才。日治時期創建傳統詩社「櫟社」。
生平
[编辑]林朝崧為臺灣豪族霧峰林家下厝林文明的養子,光緒年間秀才出身。朝崧年少即工詩詞,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割讓,朝崧與家人內渡福建泉州。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一度返回臺灣停留數月。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移居上海,次年返臺定居。
在臺灣,林朝崧常與洪棄生、賴紹堯、林幼春、陳瑚、呂敦禮、陳懷澄等詩友唱和,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與姪子幼春及賴紹堯倡組櫟社,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櫟社正式創始。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櫟社於台中舉行“庚戌春會”,次年邀請梁啟超來訪。
林朝崧晚年,投入臺中中學及「台灣同化會」的創建工作。不久同化會由於台灣總督府打壓而失敗,林朝崧憤懣病故。
著作
[编辑]其作品多描述福建臺灣省割讓後,漢族舊文人的苦悶心境,以及對中國的思念怨責之情。有《無悶草堂詩存》,於昭和七年(1932年)刊行。
參考資料
[编辑]- 《全臺詩》
- 林朝崧(癡仙)--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