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下大道良皇宮

坐标22°59′26″N 120°11′54″E / 22.990463°N 120.198240°E / 22.990463; 120.19824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四安境下大道良皇宮

22°59′26″N 120°11′54″E / 22.990463°N 120.198240°E / 22.990463; 120.198240

四安境北線尾下大道良皇宮
下大道良皇宮整修前外貌
基本信息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340號
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主神保生大帝
例祭農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聖誕)
建筑详情
本殿構造硬山式
建立时间明鄭時期(1662年-1683年)[1]
地圖
地图
下大道良皇宮正殿內部

下大道良皇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主祀保生大帝,為府城四安境的主廟[1][2]。府城人稱為「下大道」,與成功路興濟宮的「頂大道」保生大帝作一區別[註 1][2]。該廟與位在安平海頭社的廣濟宮有密切的關係 [2][1]

沿革

[编辑]

立廟由來

[编辑]

下大道良皇宮相傳創建於明鄭永曆年間,舊廟原址位於北線尾(北汕尾),當時與安平海頭社廣濟宮分別位在臺江之龍虎兩側,兩廟因而有「龍虎宮」之稱,而良皇宮之廟名即是承襲龍虎宮臺語讀音而來[3][2][1]。然而周茂欽《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書對此說存疑,認為該廟原稱「慈濟宮」,原本便位於鳳山縣土墼埕保,後來因行政區劃調整改為西定坊[1]

良皇宮之記載,可見於金鋐主修的《福建通志》(1684年)[註 2]、蔣毓英《臺灣府志》(1685年)[註 3]、高拱乾《臺灣府志》(1696年)[註 4]等康熙年間志書[2][1]。而根據志書內容,在安平鎮與土墼埕各有一座「慈濟宮」,位在土墼埕者即是良皇宮[2],但位於安平鎮者,周茂欽《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書認為並非廣濟宮,而是安平港仔尾社靈濟殿保生大帝原先所居的慈濟宮,也就是說在良皇宮已經在土墼埕的時候,安平廣濟宮仍不存在,故對「龍虎宮」之說存疑[註 5][1]。不過王郁雅〈臺南市保生大帝信仰研究〉則根據良皇宮與廣濟宮的交誼等理由,肯定「龍虎宮」之說[1]

另外關於「北線尾」的意思,除了指位於鹿耳門的北線尾之外,學者盧嘉興則認為其意思是指良皇宮舊址所在地(小西門東北邊)是北汕到福安坑口的尾部,所以稱「北線尾」[1]

發展

[编辑]
嘉慶九年(1804年)古香爐,上面刻有「南鯤鯓千歲爺」,佐證良皇宮與南鯤鯓代天府已有數百年以上的交誼[1]
2010年的外觀
清嘉慶十五年(1810)立的〈重修良皇宮序〉

依據乾隆元年(1736年)匾額「回天之功」,可知當時廟名已經是「北線尾良皇宮」[1]。該廟在清朝時已與南鯤鯓代天府往來,據說清朝時「南鯤鯓代天府千歲爺」每年都會被迎請到府城,因陸路不方便,所以是經海路從五條港上岸,入小西門後便駐駕在作為行臺的良皇宮,為期一個月,期滿前則會在府城遶境[1]。後來因為府城信眾在南鯤鯓王回鑾後仍不捨,良皇宮便供奉了南鯤鯓王[1]

該廟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由黃鐘岳集資重修,四年後(1810年)立〈重修良皇宮序〉碑紀念[4][2][3]。而後在光緒四年(1878年),由進士黃景琦募資購買民房擴大廟域[2][3]。日治時期則在大正八年(1919年)重修過[2]

二次大戰後,良皇宮人員於民國卅八年(1949年)4月2日[註 6]奉「公祖」指示前往白礁慈濟宮謁祖,但幾天後據說大道公降示要大家立即返臺,不過當時海象惡劣,廟方人員再度請示後決定照神明指示立即返臺,回到安平港後眾人才知道原來當時不返航的話,會因國共內戰交通中斷,日後便無法返臺[1]。又據說當時臺北大龍峒保安宮的執事人員也在白礁,因故無法返臺,便搭良皇宮的船回到臺灣[1]。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良皇宮雅成社到臺北去演戲,受到大龍峒保安宮時任主委林拱辰招待,後來兩宮因而有了正式的交陪關係[註 7][1]。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良皇宮改建,成為前面一層樓,後面三層樓的建築,六年後舉行慶成三朝落成建醮大典[2]。2011年7月19日再次重修,於2014年入火安座,2016年舉行三朝慶成謝恩祈安福醮[5],唯此次重修中,有部分措施引發爭議[6]

宗教活動

[编辑]
廟門前的石獅,下面刻記為張木成所作。

良皇宮一年有3次「採緣」,即是到良皇宮的四角頭(東巷角、西巷角、新盛場[註 8]、城內角)去請境眾樂捐[1]。時間分別是在正月初九天公生、三月十五公祖生、五月初二公祖飛昇[1]

交陪境

[编辑]

大龍峒保安宮、安平廣濟宮、安平文朱殿、北汕尾媽祖宮鹿耳門天后宮、八吉境下太子開基昆沙宮、海尾朝皇宮、四聯境金安宮大銃街元和宮八吉境檨仔林朝興宮馬兵營保和宮南勢街西羅殿三郊鎮港海安宮、西羅殿南京真誠堂、下太子和意堂、臺灣首廟天壇四安境頂太子沙淘宮四安境南廠代天府保安宮四安境牛磨後神興宮、下大道賜安堂、祀典武廟

註釋

[编辑]
  1. ^ 興濟宮在北邊,故稱「頂」;良皇宮在南,故稱「下」[2]
  2. ^ 《福建通志》(臺灣府):「慈濟宮……一在土墼埕保……」
  3. ^ 《臺灣府志‧卷六》:「慈濟宮:四所;一在府治西定坊、一在鎮北坊、一在鳳山縣安平鎮、一在土墼埕保。」
  4. ^ 《臺灣府志‧卷九》:「慈濟宮在鳳山縣者,一在安平鎮、一在土墼埕。」
  5. ^ 又廣濟宮廟方認為該廟創建於乾隆八年(1743年),《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則依據《臺灣府志》(1696年)、《鳳山縣志》(1720年)之記載推測廣濟宮應建於康熙卅六年(1697年)到五十九年(1720年)之間[1]:128、279、306。但兩個年代都與晚於良皇宮位於土墼埕之時間。
  6. ^ 農曆三月初五[1]
  7. ^ 保安宮內有良皇宮之贈匾,最早是1964年所贈之「德昭南宋」[1]
  8. ^ 俗稱雞條仔[1]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周茂欽. 《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頁279-285. ISBN 978-986-03-9418-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謝奇峰. 《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頁257. ISBN 978-986-03-9413-9. 
  3. ^ 3.0 3.1 3.2 林東良. 〈良皇宮保生大帝護佑眾生〉. 《臺灣時報》. 2009-07-25 [2014-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1). 
  4. ^ 〈重修良皇宮序〉
  5. ^ 下大道良皇宮〈本廟沿革〉
  6. ^ 李恩慈. 〈廟修很大 黑面神變粉面〉. 《蘋果日報》. 2014-02-21 [2016-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1).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