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马尔科维奇·波利亚科夫
外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亚历山大·泊里雅科夫)
关于其他名为「亚历山大·波利亚科夫」的人物,请见「亚历山大·波利亚科夫」。
亚历山大·波利亚科夫 | |
---|---|
出生 | (1945-09-27) 1945年9月27日(79歲) 莫斯科 |
母校 | 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 |
知名于 | 二维共形场论(英语:two-dimensional conformal field theory) AdS/CFT对偶 弦理论 |
奖项 |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2013) 拉斯·昂薩格獎 (2011) 哈維獎 (2010) 波梅兰丘克奖 (2004) 奧斯卡·克萊因獎章 (1996) 洛侖茲獎章 (1994) 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 (1986) 狄拉克奖章 (1986)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理论物理 |
机构 | 普林斯顿大学 郎道理论物理研究所 |
博士導師 | Karen Ter-Martirosian |
亚历山大·马尔科维奇·波利亚科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Маркович Поляков,1945年9月27日—),其姓氏也常译作泊里雅科夫,是苏联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曾长期任职于莫斯科的郎道理论物理研究所。他对物理问题具有无以伦比的洞察力,在非阿贝耳规范场论中的经典解(磁单极解和瞬子解),二维共形场论(英语:two-dimensional conformal field theory),弦理论(泊里雅科夫作用量),AdS/CFT对偶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是1986年狄拉克奖章的获得者。现在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
2012年,因「對於場理論與弦理論給出眾多發現」,波利亚科夫榮獲2013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1]
参阅
[编辑]著作
[编辑]- Polyakov, A. M. "Gauge Fields and Strings",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ISBN 3-7186-0393-4
參考文獻
[编辑]- ^ Fundamental Physics Breakthrough Prize Laureates. Fundamental Physics Breakthrough Prize. Breakthrough Prize.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5).
基本对象 | ||
---|---|---|
背景理論 | ||
微扰弦理论 | ||
非微扰结果 | ||
现象学 | ||
数学方法 | ||
几何 |
| |
规范场论 | ||
超对称 | ||
理论家 |
| |
突破奖获得者 | |||||||||||||||||||||||||||||||||||||
---|---|---|---|---|---|---|---|---|---|---|---|---|---|---|---|---|---|---|---|---|---|---|---|---|---|---|---|---|---|---|---|---|---|---|---|---|---|
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
| ||||||||||||||||||||||||||||||||||||
生命科学突破奖 |
| ||||||||||||||||||||||||||||||||||||
数学突破奖 |
| ||||||||||||||||||||||||||||||||||||
洛伦兹奖章获得者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
1976年-2000年 |
|
2001年-2025年 | |
波梅兰丘克奖获得者 |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拉斯·昂萨格奖获得者 |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马克斯·普朗克奖章获得者 | |
---|---|
1920年代 | |
1930年代 | |
1940年代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分类: